长尾旱獭(学名:Marmota caudata)别名红旱獭、旱獭,是啮齿目、松鼠科、旱獭属的大型地栖啮齿动物。体躯粗壮,尾长,平均为体长的38%,故称长尾旱獭。整个体躯和四肢几乎是一色锈红或一色棕黄,在新疆习惯于随“灰旱獭”名字而称其为“红旱獭”。长尾旱獭在中国仅见于新疆西部和南部,是中亚高山草原地带代表种之一,为帕米尔高原特有些啮齿类。主要栖息在高山草甸草原牧草茂密丛生的地方。多在坡地,山脚小丘附近筑洞栖居。长尾旱獭是集毛皮、肉用、医用等多种作用与功效于一身的经济动物,但该物种是草原害兽,同时又是鼠疫的主要宿主。
宠物的形态特点
体躯粗壮,略小于灰旱獭,体重4-5kg,体长448~530mm,后足长75~85mm,尾在旱獭属诸种中最长,为153~183mm,明显超越体长的1/3,平均约为体长的38%,故称长尾旱獭。头粗颈短,耳、眼均小,四肢短粗,前后足爪长而微钝。宠物的性格特征
长尾旱獭有冬眠习性,一般于4月初开始出蛰,地面活动时间约5个月。营昼间活动,几乎整个白天均甚活跃,但以当地时间上午7~10时,下午5~8时地面活动最为频繁,一般在洞群周围的20~100m内活动。9月中旬开始入蛰,下旬才完全入蜇。 [3]洞系
长尾旱獭喜在土层较厚,植被较为丰富的河谷阶地和缓坡的坡脚等处筑洞,营家族式群居。洞群由居住洞和临时洞组成,居住洞又分为冬眠洞和夏居洞和冬夏兼用洞三种。洞道略比灰旱獭复杂,较深、较长,有4-5个洞口。洞深2-3m,洞长多在30m以上,长者可达50m以上,洞道曲折而复杂,洞室也较多,窝巢设在洞道尽端处。临时洞短浅,无分支,亦无窝巢。 [4]